40年代的老设备,在技术改造上,工厂陷既无钱、又无权的困境。
企业留利很少,职工收很低,影响积极
的发挥。
以1984年为例,市属预算丝绸工业实现的利
除去交纳所得税、调节税和归还贷款之外,企业留存
分再交15%的能源建设基金等,净留利
不到982万元。
在这么一块很小的留利中,既要用于全系统22个全民所有制生产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和后备基金,又要用于25000多名职工的奖励金、福利基金,企业本无力
行技术改造。
职工生活福利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工资平不仅低于某些新兴工业,也低于50年代的
平。
因此现了“老职工稳不住,新职工招不
”的状况,技术人员外
趋势持续恶化,苏省的
况和浙省相似,说明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
质不容轻视。
八六年四月,还是《经济新闻报》刊登了一篇文章——1万吨厂丝积压之谜。
说是同年的一月,丝绸协会成立大会举行,会上传的好消息是:建国以来丝绸业已为国家创汇100亿
元,上交利税100亿元,农民收益100亿元。
同时,也传了决策
层的权威论断:“由于近几年来茧丝增长速度
于
外贸易所需,已造成厂丝积压1万多吨,因此,目前对发展速度在适当控制中。”
同时,会议上领导宣布行政方面已决定三项严峻的政策措施:
一、1986年季开始降低茧价20%,并实行限量收购;
二、对夏茧和早秋茧作为绢纺原料收购;
三、对缫丝厂的计划外所产厂丝,国家一律不收。
于是,会议就在忧心忡忡和蚕宝宝要吃苦的叹息声中结束。
四月中旬,丝绸总公司和国家价局联合向全国约四十多个单位发
贯彻三项措施的行文,在人们
上就成为“多一粒茧
不收,多一斤厂丝不收”。
这个规定,有些省不同意执行,在福南召开的蚕品种鉴定会上和五川召开的国家桑蚕茧标准制订会议上,对于本年减少收购100万担蚕茧的计划引起烈反响。
与会代表认为这三项措施行不通,以及即使能力贯彻
去,是祸是福,议论纷纷,但是对于库存积压1万吨白厂丝多数不信,说是个谜,对于蚕宝宝要吃苦
了之说则比较一致。
当时间八七年,在丝绸产地爆发了规模空前的蚕茧大战。
“江浙农村蚕茧混战几时休”,这是1987年7月16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对一个月前发生在主要蚕乡的一场空前浩劫,作首次报
的标题。
记者说:“这场混战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记者在报中指
,这是长期来丝绸产业政策不断失误的必然结果,但来势勐、蔓延广、力度大则是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