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已经过半,离今年的广交会的秋交会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秋交会召开之前,你至少要拿两三个意向客
,最好能把人邀请到椰城,或者去羊城陪同参加展会也可以。”
办公场地搞定,南易依然没让苏梦班,而是把人带回望海楼。
因此,丝绸行业现了三难——一是招收新工人难,每逢招工,其他行业报名者门庭若市,而丝绸行业却冷冷清清,不少厂长担心地说丝绸行业将后继乏人;二是在职职工稳定难,离心力大,要求外
;三是利
少,退休工人多。
目前杭市市缫丝厂有3/4的机台还是立缫机,更突的是还有800多台旧式铁木织机和三万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尚待改造,解放后新建的全国最大的杭市丝绸印染联合厂,至今仍在沿用30、
那种。
“好的,我现在就开始。”
同样在八五年,《经济新闻报》上又刊登了一篇报——真丝绸变成真是愁。
“龙华。”南易搜寻了一记忆,“看见过,离得不太远。”
从冰箱里拿了一罐椰汁给苏梦,南易就和她聊了起来,“你现在住在哪里?”
苏梦应了一声,上
到工作状态。
八五年的《经济新闻报》上面有一篇文章称丝绸行业是“摇钱树的苦菜花”,不少丝绸相关企业
不敷
,有利也是极微,姑苏有一家缫丝厂,已有60年生产历史,1600多名职工,八四年的利
只有30多万元。
蚕农纷纷抱怨:“养蚕只能致穷,不能致富。”
丝绸行业劳酬脱节、福利差、奖金平低、劳动
度大,又多是女工,她们上班站立时间长,动作频率
,
、手、
不停运动,思想
度集中。
因此该县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逐年降,1984年桑园面积比1979年减少25%,蚕茧产量减少38%,导致丝厂原料不足,全市虽已先后并、关了四家丝厂,仅存的几家丝厂仍
于半饥半饱状态,
分缫丝机被迫停台转产。
据余杭1981年对几种主要作的典型调查,每亩纯收
,蚕桑比络麻少收
35%,比棉花少收
29%,比澹
鱼少收
26%,这种不合理的比价状况更趋明显。
“嗯。”
陈旧的生产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同国外先
平的差距拉大。
说是杭市丝绸生产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与秀丽的西湖风光相媲而闻名中外,因此,杭市的丝绸行业成了杭市经济的一大支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缫丝工不离绪,手不离茧,每分钟要
130个动作;丝织挡车工每班工作频率
,而且技术复杂,
作难度大;丝绸车间噪音一般在90-101分贝,超过国家规定的85分贝;灯光昏暗,相对湿度
,容易生职业病。
“是的,走过去只要十几分钟。”
苏梦。
近20年中,丝绸行业上缴国家的税收,相当于1984年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的6.9倍,创汇15亿多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丝绸行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使杭市这个世界闻名的丝绸之府变成“丝绸之苦”。
正因为丝绸是创汇的重要产品,是国家创汇的摇钱树,所以一直就比较受重视,在1966年还制定了从缫丝厂收购的国家收购价,在业也叫66本。
1984年杭市生产的绸缎有15个大类,200多个品种,近2000个花,绸缎的总产量占全省的46%,印花绸占全省的45.5%。
丝绸一直是广交会的重戏,早几十年,老外来参加广交会不是冲着大豆,就是冲着丝绸而来,对国
的工业品一开始
本不屑一顾。
一开始这个收购价还算合理,可等八十年代,历经了多次通胀,66本就变得不合时宜,自然,巢丝厂怨声载
。
近几年,绝大分生产资料议价供应,生产成本大幅度提
,而丝绸产品
厂仍执行66本,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影响生产发展。
寒暄到此戛然而止,南易拿起欧洲黄页和一个笔记簿递给了苏梦,“上面画圈、边上标识着‘rf’字母的是法国有经营丝绸业务的企业,你自己把上面的联系方式和资料给记来,他们将会是你的潜在客
。
南易看苏梦工作了一会,他的脑又转了起来。
“有五张床,不过现在算上我只住了三个人。”
如每担鲜茧生产成本1984年比1979年增加了五成还多,而收购价格多年不变,蚕农实际收降。
“龙华招待所。”
“几人一个房间?”
“喔,先将就一,等办公室
好,我就会从望海楼搬
去租个屋
,到时候顺便帮你也租一间,算是公司给你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