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少爷,这学校里的先生去哪里找?”陆经理问。
2月5日上午,李谨言召集各个工厂经理和车间主任开了一场“年会”,会上总结了上一年的工作,并宣读了新一年的发展计划。同时要求每个工厂负责人都要严格依照之前对工人承诺的,将每个季度扣的工钱如数发给工人,同时
照工人在工厂里
工的时间发放奖金。
“收容所里的形大家也都看到了,那些自愿来帮忙的学生不就是现成的先生?”李谨言在看到那些青年学生给收容所里的孩
上课时,就起了创办学校的念
,民族的兴旺,重在工业,工业的基础则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教育!
“不要求每个人都考秀才,”李谨言语气轻松的说:“但至少要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懂工厂的规章,读得懂机械
作说明。若是有上
的,学得好的,日后去上关北中学,北方大学,甚至送去洋人的地界学习都不是问题。”
虽然不是在第一版,报也不长,却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国
的一些大报更是接连转载这篇报
,一时之间,北六省,楼家父
在国
又大大的
了一回风
。只是这一次,李谨言的名字也
现在了众人的视野之中。
人们开始对李谨言产生好奇,他的年纪相貌,经商的手腕,以及和楼逍的关系,突然之间,李三少爷成为了众多报纸追逐的焦。
和廖家并称的北方李家的少爷,在北六省兴办实业,产品远销国外,和利
等国的洋行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很多人还发现,目前国
卖的极好的香皂,还有让女人们趋之若鹜的雪花膏和
红,都是
自李谨言手
的工厂。还有洋人们喜
的肉罐
,也是他的工厂里生产的。
给这些人灌输一个观念,只要有手有脚,就没人是废人。自己赚钱穿衣吃才踏实!收容所不会永远收留他们,总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除奖金外,李谨言还决定工业区建成后开办蒙学和小学,招收工人弟和收容所里的孩
,再创办一所夜:校,专门教导工人们读书识字。
不过这种好奇很快就被南北政府准备在三月重启和谈的新闻取代,李谨言也因此大大松了气。
“满一年的,十二块大洋,半年的六块,以此类推。”
从创办到如今两个多月,关北城外的收容所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挂上军政府的牌之后,更是被时政要闻等报纸连番报
,还引来了不少外国记者,其中就有纽约时报的记者。他当初在满洲里和楼逍有过交谈,可惜为此撰写的报
没能发表,如今随着楼逍的名声大噪,他再度被派来了北六省,这些开办在城外的收容所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在参观了解之后,一篇题为“另类的东方军阀”的报
刊登在了新一期的纽约时报上。
在这一上,李谨言十分认同德国人的观念,教育是工业的
本!当然,目前的华夏还没有条件实现全民义务教育,就算在后世,也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
一辈
都没摸过书本。但他至少能从现在开始改变这一状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时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