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论起来,“东皇”二字其实是表字,而非名。当年的东皇,曾因某事怒玄圣,这才有了后来东皇请求玄圣夫人为自己说
的事
,当时玄圣在震怒之
,也只是大骂“李东皇,你该死”,而非直呼其名,可见直呼其名的严重
。
两人又是长谈了两个时辰,主要是季教真好奇询问齐玄素最近的经历,齐玄素略过魏无鬼的经历,从金陵府大案开始,到万象修结束,一一如实相告。
比如日后齐玄素了真人,第九代弟
见了他,便可称呼“天公”,不过容易产生歧义,让人联想到老天爷,所以也可以称呼“渊公”。
严格来说,在非正式场合且不用职务真人等敬称的况
,季教真可以称呼齐玄素的表字,齐玄素应当在季教真表字第一个字的后面加上一个“公”字,表示尊重。
至于“先生”,那都是用于称呼外人的。
齐玄素心知季教真多半还是为了他着想之故,怕他独自去赵福安的地盘什么意外,不由郑重作揖
:“谢过季真人。”
当然,关系好到一定程度,私底愿意互为父
,那也不是不行。
齐玄素惭愧:“老……哥法
,我是个锱铢必较之人,那日赵福安打断了我的胳膊,虽说老哥已经替我讨还回来,我记老哥的
分,但我总觉得,我该亲自讨还回来,我也不扯什么
德大义,就是
一
气而已,说白了,两个字‘报仇’。”
季教真:“天渊,你千里迢迢跑到蜀州,恐怕不仅仅是为了见我一面吧?”
在这种况
,
为第七代弟
的季教真称呼齐玄素的表字“天渊”,表示自谦,合
合理。可如果齐玄素反过
来称呼一声“
兄”,那就是没大没小,有悖
理了。所以“老哥”的称呼只能用于两人私
。
见齐玄素诧异,季教真笑着解释:“静极思动,我静了大半年,正想
去走走,刚好与你结伴同行。”
季教真笑了笑:“锱铢必较也没什么不好,公平从来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齐玄素登山的时候还是清晨,转间已经正午,齐玄素打算告辞离去,争取傍晚前赶到蜀中府。
齐玄素:“正是如此。”
不过也正因为玄圣的这一骂,别人再骂东皇时,也是称字不称名。再加上东皇行事霸,树敌众多,久而久之,竟是以字代名了,后世之人也以“东皇”称之。
齐玄素十分激季教真的
手相助,此次登门只为
谢,就如他先前拜访裴小楼和徐小盈一般,并无邀请季教真助拳之意,他真想要壮声势,就该把张月鹿、姚裴、裴小楼、雷小环都请来,所以他不想让季教真再牵扯到此事之中,对此不甚赞同。
再就是当面称名是骂人。一般而言,只有父母和直系长辈才能直呼其名,皇帝是君父,所以也可以,若是其他人直呼其名,大约便相当于“我是汝父”或者“我是你爷爷”、“我是你祖宗”之类的骂人话语,稍有份之人都不能这么
,骂街本
就是有失
份的事
,所以直呼其名等同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同辈人之间,难免称兄弟,在称呼对方时,除了万能的“
友”称呼之外,也可以在其字、号或者姓氏之后加上“
兄”二字,以弟自居,以表尊重。使用这种称呼时,并不考虑实际年龄,哪怕对方比自己小二十四岁,只要地位相当,又要表示尊重,都以“
兄”相称,也就是互称
兄。
若是关系亲密,还可以直接称呼表字。
。同辈人之间不许拜师,哪怕相差了二十四岁。不许隔辈收徒,打个比方,孙合悟再怎么喜齐玄素,也不能收齐玄素为弟
,因为孙合悟是第六代弟
,齐玄素是第八代弟
,两人之间隔着一个第七代弟
。
只是季教真也跟着起,打算与齐玄素一同离开。
季教真听完之后,不由好生慨,难怪齐玄素的
境如此之快。
这便是姚裴可以变换称呼的缘故,从姚家论,称呼一声“表叔”,从门论,就称呼一声“
兄”。哪个都不算错,全看姚裴的心
。
之所以不用姓氏,是因为太容易混淆,都是齐公,齐玄素姓齐,齐教正也姓齐,若是双方共一室,就不容易区分了。
季教真:“你别忘了,我打伤赵福安,早已与他结怨,也不怕把他得罪死了。”
如此一来,算是彻底梳理清楚了各种乱七八糟的辈分问题。虽然也会导致两人分明只差一岁却是两个辈分的问题,但总好过百岁老人要称呼襁褓婴儿为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