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然秦数月,而且先前为前往新郑之使者,应当知晓寡人曾
新郑之中,那次,寡人正是为了韩非,与之相谈,其语和商君之言、文信候之言均不同。”
“两相比较,李斯对师门所学之评判,便是‘法制尚为本’。此为斯一家之言也”
再次拱手一礼,前一问自己所言便是如此。
一问而过,侧侍女之献
气升腾的茶
,李斯心中微微一动,似有所
,旋即,并未着急回应第二问,接过茶
,一饮而尽,浑
更是一缕缕温
之气扩散。
“本门师学,当如何评判?”
并未在这个法治分歧上详谈,其
涉国政,涉及治国理念,自己如今不过一个河渠丞,姑妄言之,徒增笑耳,虽如此,但
心之要,已经
。
“但……寡人很欣赏!”
“一年多前,玄清大师便是为自己推荐韩非之法家之作,寡人阅览之。”
数息之后,洪亮的声音漾在兴乐
中,提及师门所学,此乃擅长之务,无惧任何人试探。
想不到荀况师门也有法家之冲突,着实有趣,论起来,摆在自己面前的法家之路不少,商君之路、文信候之路、荀况之门
李斯之路、韩非之路
“儒家荀况为一代宗师,你却是表儒而里法,你之言师门之学法治‘尚’为本,何意也?”
“哈哈哈,何谓一家之言,难不成还有人对你所学之法家给予贬斥?”
“杂家之名,似有不敬,非文信候说法,门客之言也。其余言外之意,李斯秦尚浅,未能知晓,不敢揣摩!”
与李斯所言之法家,秦王政心中略有认同,然听其最后之言,似乎还有别人论法家,而且此人的评论对李斯影响不小,不然不会令李斯如此。
“据实而论,师尊法治之说,其仍有三分王
,一分儒政,犹以王
仁政御法之意味。李悝、商君等老派正统法家,则唯法是从,法制至上。”
“李斯虽为文信候门客,更编撰《吕氏秋》,但并非抛弃师门所学。”
“师尊荀况之学,博大而深,李斯学之,表儒而里法,既尊仁政,又崇法制。就治国而言,与老派法家有别,无疑属于当世新法家。”
其所言是真是假,是虚幻周旋,还是应付而为之,秦王政可以分辨,正是因为此,才有些对其欣赏起来,此人也是一位练之人。
“齐鲁之地,学风盛行。斯所谓一家之言,却是师门之争论也。”
此,饶有兴趣的继续问
。
从那次文信学之游,缘由韩非的缘故,倒是将李斯记在心上了,今夜,听其奏对,颇得心意,而且似乎此人心思灵动,颇为缜密。
秦王政轻轻一笑,对着李斯深深看了一,单手挥动,便是一位侍女上前献
腾香茗,温
躯,提升
气神。
“李斯有师兄韩非,非但以为师尊之学不是真法家,连李悝、商君也不是真法家,唯有韩非之学说,才是千古以来真正法家。是故,李斯之评判,师门一家之言也。”
“与《吕氏秋》相比,荀学之中法治尚为主
,为本
。《吕氏
秋》则以王
为主
,为本
,法治只是王
治
之一而已。此,两者之分
岭也。”
尊法为本,但其又非真正之本
,此语和商君之法、《吕氏
秋》之法皆不同,可谓之当世新法家,也是自己所学之法家。
大的兴乐中,看着
前不远
的李斯,面上一丝笑意忽闪。
迎着秦王政看过来的目光,李斯亦是轻轻一笑,此乃师门之事,说
一二倒也无妨,齐鲁之地,学风大盛,此事乃寻常。